论坛现场
人民网都江堰12月2日电 基层干部与老百姓的接触最为紧密,基层也是最需筑牢社会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体系如何,往往决定着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组织是否完善;基层治理能力的强弱与否,关乎着“千条线一根针”的工作能否落到实处。
主题为“深化农村改革与基层治理创新”的第四届成都村政论坛于2016年12月2日启幕。本届论坛由人民网联合成都村政学院共同举办,开篇设置“基层治理”单元,邀请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情况与问题,以及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体化、从传统产权不清晰的农村集体经济转向现代产权清晰的新型集体经济、从乡村控制转向基层治理”等四个转型。各地推进基层治理,一方面在乡村层面的自我治理上,要做到还权于民,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的基层治理上,要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做好“科学划分‘基层’边界,明确基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正确处理基层治理结构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精细化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等工作,是今后基层治理研究的重点方向。
论坛上,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党委书记刘长彬结合当地基层治理实际,提到该县存在干部群众隔阂大、拴心留人压力大、考核机制争议大、经费保障缺口大等四大问题。“过去,我们基层干部工作难开展,群众对镇上的社会治理也不满意。”刘长彬无奈地说道。
而作为一名在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工作超过20年的基层干部,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尚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在基层治理中的一些现象让她感到困惑。她将这些“困扰”归结为“三难”:一是以村组为基本单元的治理模式多年来并无变化,基层组织作用发挥难;二是老百姓并无主人翁精神,群众主体作用发挥难;三是社会组织未能代表某个社会群体,协同参与难。
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服务,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法治政府初步形成,基层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基层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大,新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还存在干部缺乏主动性、管理体制欠科学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发言。
“现在,我们以精准党建为统揽,通过‘党建+示范创建’、‘党建+责任落实’、‘党建+产业发展’,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社干部一线抓,群团组织协同抓,层层抓落实、处处有人理的治理机制,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刘长彬说。
基层治理的关键,说到底还是干部的能力。近年来,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入手,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其实,全国不少地方都在通过实践创新尝试获得基层治理的突破。
8年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还是一片产业单一、交通不便、低洼潮湿的纯农村区域,业不兴、家不旺、村不美,幸福村的“幸福生活”无从谈起。如今,这里田园花木和成片的乡村“别墅”相映成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集主人、工人、老板、股东多种身份于一体,既享受着城市的配套,又沐浴着乡村的清新……
幸福村是怎样完成“华丽的转身”?人们纷纷好奇不已。
在这届成都村政论坛上,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建平在分享了他的经验:“项目搞不搞?群众自主决策。新村建啥样?群众自主谋划。新居怎样建?群众自主实施。产业如何搞?群众自主开发。”
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归根结底就是要还权于民,让“群众说的算”。在党总支的引领下,幸福村形成了以村委会自治为基础、以一站式便民服务站为政务事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农村社区治理格局。与此同时,有效梳理各类基层治理主体的职能和权责,最大限度地发动社区群团组织、基层社会组织、民间文艺团体、社区法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使幸福村从一个纯农业村落,成功转型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名副其实的幸福美丽新村。
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王刚对基层干部的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他说,在此次论坛上,基层干部们在治理方面分享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各地方借鉴经验树立了标杆。基层干部应该是执行群众路线的先行者、模范者。基层治理需要找准着力点,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平安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据悉,成都村政学院紧紧聚焦“村政”小事情,肩负探索“村治规律”大事业,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发挥首创精神,在培训中通过问卷调查、纪实访谈、入村调研等方式,收集了涵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基层治理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6000多份数据库。三年来,学院围绕乡村发展与治理创新,以汇集“村政”研究力量,凝聚“村政”改革共识,构筑“村政”智库平台为己任,连续举办了三届村政论坛,在奋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成长。
“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基层治理成功与否,还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基层治理实效的唯一检验标准,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朱磊 贾茹 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