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与金镶玉(郭卫军)
中国人对玉的特殊爱好自古有之,喜爱玉甚于黄金和其它玉石,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并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的清脆舒畅的乐音是廉直美德的反应。正因为此,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由衷的偏爱.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金镶玉的 重现更是玉器锦上添花。“有眼不识金镶玉,有钱难买金镶玉”,这是人们常放在口头的两句话。不过,“金镶玉”究竟是什么,还真不一定有多少人见识过。“金镶玉是金与玉的统一体,玉承载传承中国文化”。金镶玉学名为“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金镶玉的鼎盛期却在清乾隆时期,那时候的金镶玉以玉石为载体,把金镶到玉石里面,两者融为一体,换个说法就是把金丝或金片镶嵌到图案中。后随着清朝的没落,大批宫廷技艺失传,金镶玉也未能幸免。金镶玉以玉为载体,在玉上拉出沟,将金丝嵌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金镶玉不符合“1+1=2”的传统算式,而是“1+1=1”,“将金子嵌入到玉中后依然是一”,是一个金玉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完整的作品。“金镶玉的真谛就在于一个‘镶’字”, 金镶玉的技术含量很高,在摸索绝技的过程中,曾经历过反复的失败,而正是一次次的尝试、终究钻研透彻,做玉,有如神入”自己干活的时候,往往是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起,由于专注,就感觉有神来到身边。“每每做完一件作品,总感觉到心空了,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付出了所有的心思,玉里面融入了人的情感”。人琢玉,玉也琢人,让人学会承受各种艰难困苦。它的雕琢是境界与心态的结合。
08年的北京奥运会,金牌的设计选择金镶玉,正是利用玉与金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 新的时代,必然会创造出新的风格,各种优长兼并蓄,各种手法尝试实践,各种派别交流沟通,各种特点融汇借鉴,是发展当代玉器艺术的一条广阔道路。僵化的思维模式必须改变,故步自封、唯我为是的心态更要抛弃。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同的美学思想,只有互相参照和 互相砥砺中,产生新的发展动力萌发新的艺术生机。为玉雕题材带来一种开放性的前景,金镶玉也将为古老中国玉雕艺术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和新的生命活力!!!
郭卫军谈玉雕创作经验
随着雕刻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艺术品鉴赏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增强和提高,优质优工的雕刻品普受欢迎。
创作每一件作品,应在求形似的同时,更应重神似,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每位艺人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文化修养,也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积累。
长期的创作实践使我体会到玉石不同于其他雕刻,只能根据玉石料的形状“量体裁衣”来选择题材,造型和表现技法,尤其是圆雕,这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雕刻技法,它以形似人,以神传情,以形神兼备为佳。
所谓形者,即尊重原料以造型,玉石是天然宝石,资源稀贵,所以不能像木雕或其他雕塑作品一样大刀阔斧取舍,要求其外形与天然石形,要求其外形与天然石形相近,形成玉石独特的,有别于其他雕塑造型的圆浑古朴、外圆内细的艺术风格。
所谓神者,即赋予玉石以生命,玉石种繁多,色调丰富,形态各异,结构不同。因此,创作者的思路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可操作性极强,所以同一块玉石在不同的创作者面前产生的创作灵感可能千差万别。
为了使作品形神兼备,就必须根据玉石的天然色泽,形状,纹理进行构思设计,雕刻出造型和色泽适应作品,是玉雕的主要艺术特色,“一相抵九工”这是玉石雕刻重要的创作经验之一。当然“以形显神”“形似而神更似”并不是一件易事。创作者应把握审美中的联想,发挥能动的创造性,通过联想,想象中赋予审美对象情感和意义,将“神”依附“形”的变化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再现。这就说,艺人们必须细心查看石料的石质,石形和石色,据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并确定初步的造型即“因材施艺”,可以说玉雕艺术是特殊的艺术,是造型艺术,色彩艺术,刀法艺术,技法艺术的综合反映。在传统的玉雕巧色处理中,我们经常见到,例如在一块玉石含有红、黄、白、绿、紫石头上,如果确定以山水雕刻为主。往往是取中白色为山体,其他色陪衬,如太阳、灵芝、寿桃、花草、虫、野兽等,必定依色彩分布部位来决定何处来雕人物,何处雕动物,何处雕情趣小品,艺人们总会尽可能地将巧色的界限予以区分以体现用色之巧。在艺术处理上,能够抓住主题的内在特征,使整作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强烈明快、质朴、大方,富有观赏品味等特点,使这件作品从整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耐看耐品,让人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生活之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越是耐看耐品的作品就是难寻难刻。
另外,虽然高浮雕作品因多采用色层明显,色差大的玉石为原料,在视觉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俗人眼中也因此而极易产生审美上的误异与偏爱,从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有些高浮雕作品,它的近景,人物以及若干个人物间的安排成队列式的等距离分布,没有交叉重叠,没有疏密主次,更没有互相间的照应与交流,其画面毫无艺术魅力可言,充其量只是几尊石俑机械的列队摆放,实在是俗不可耐,但偏偏有人喜欢它,甚至津津乐道大加赞赏,其症结就在于人们只视其色,不通其意,与艺所致。所以高浮雕作品的鉴赏与收藏不能一叶障目,沉迷于色彩艳丽的大反差效果中,而更应认真考究天成宝石是否融入了作者的智慧与才干,因为只有融入了艺术精神的作品才能不落俗套,才有其真正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中国最年轻的玉雕大师郭卫军 简介
郭卫军,中国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任理事.曾从师与创作国宝玉雕珍品《含香聚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大师马庆顺,又得到了马进贵,苏然,等著名玉雕大师的悉习教导,为以后创作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
2010年金镶玉作品《蝉》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 银奖
2010年玉雕作品《楚河汉界》荣获“2010第二届苏州玉石文化节”玉雕精品大奖赛 银奖
2011年玉雕作品《荷塘月色》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银奖。
2012年墨玉《金镶玉镶宝石壶》荣获第七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展——2012百花玉缘杯 银奖
(李柏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