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他现在仍然要战高温、冒酷暑、下田间,去照看水稻,一双手异常粗糙,让人心疼。
9月1日晚,总台《开学第一课》谢华安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50年金色种子梦”。
他立志投身农业
来到海南开展水稻种植研究
出生于福建一个小山村的谢华安,从小便饱受饥饿的困扰。他回忆说,自己是饿着长大的,那时外婆连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以前我们全中国粮食产量很低农民一年辛勤耕耘下来还吃不饱饭。”
而“饥饿”也影响了谢华安的一生
长大后,他立志投身农业,要为了“让大家有一碗饭吃”的梦想而努力。他发奋考上农业学校,希望通过学习帮助农民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谢华安追着光和热来到海南。这里冬天温暖,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
“像加速器一样推动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
育成“汕优63”优良品种
几十万名像谢华安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都曾先后来到海南,成为研究育种的“南繁候鸟”。但那时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还有很多老鼠出没,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稻谷,谢华安和同事们经常打着手电、拿着竹棍,在田埂里守一整夜。
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来为中国农作物的育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1972年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工作,五十年来谢华安把心血全部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一双手也因常年的育种工作变得异常粗糙,布满老茧和沟壑。但他却非常自豪地说,
在这里自己和团队育成了“汕优63”。
“我们用占全世界约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近20%的人口,能够年年丰收,靠的是优良的品种”。
据了解,“汕优63”连续十余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斤。
谢华安动情地说,一想到水稻,自己就会信心满满。每当看到一个好品种,内心无比高兴。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非常不易。希望大家有奋斗的精神,做奋斗的一代新人!”
网友:真正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网友纷纷被“育种院士”的故事感动
“看到那双手真的破防了”
“谢谢所有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这是真正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正是众多像谢华安一样的农业科学家的努力,让今天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向“南繁候鸟”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