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软件 > 正文
分享到:

如何看待微信的商业化?

时间:2013-04-02 12:09:27 来源:科技资讯网 评论:0 点击:0
  2013年1月15日22:22,微信团队在其腾讯官方微博上宣布用户到达3亿。CEO马化腾立即转发了该微博,并意味深长地写道:“3亿,又一个里程碑。2013,期待微信走向世界!”于是,关于腾讯已经拿到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门票的话题被业界反复提起。其他各大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360、搜狗、百度等也在加紧布局,阿里和百度更是动作频频,收购传闻接踵而来,引发各方猜想。
 
  然而,微信用户数节节高升的过程是与微信产品由“轻”变“重”相伴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增加用户粘性,如朋友圈、视频通话;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与微博竞争的筹码,如公众平台;还有一方面就是正在进行的商业化尝试。
 
  2012年,O2O大火。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数万亿级别的市场。甚至有投资人认为,在如此庞大市场规模之下,即便只占有1%市场份额,甚至千分之一,都可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TAB这三位老大哥纷纷入局,O2O市场变得炙手可热,人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于是理所当然,微信在O2O概念的热炒下被寄予了厚望,开始承载起腾讯移动O2O与商业化的使命,希望从3亿用户的宝藏中挖到金子。
 
  在微信由“轻”变“重”的质疑声中,小马哥最近提出了微信的国际化与商业化战略,并称“微信是腾讯这辈子国际化的唯一机会”,“更希望把微信做成一个平台,构造简单的规则,商业模式交给合作伙伴或个人”,并透露微信即将开始的商业化将首先从移动社交游戏与针对出租车等服务的小额支付业务开始试水。可以看出,微信承载了腾讯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也将会一直“重”甚至“更重”下去。说得形象点就是,微信有可能成为腾讯移动战略发展中的一只小白鼠,各种临床试验都有可能在其身上实施,连带的则是用户。
 
  作为一个公司一个产品,当然都希望自己是巨无霸,最好无所不能。但是,作为一个用户,我真的需要微信给我提供那么多吗?还是最好如微信4.5新版本启动时所演绎的,我知道你“一无所有”更好呢?作为一个用户,当微信能满足几乎免费的短信与语音对话/视频通话时,凭借其庞大的QQ用户导入就已让用户迅速聚拢;当微信推出类Path的朋友圈后,朋友间的私密分享得到了满足,用户粘性得到增强,并转移了一批人人与微博用户;还有那锦上添花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激发了各种幻想与蠢蠢欲试。(当然,如果在微信中增加移动社交游戏,肯定能更好的增强好友间的互动性与用户粘性,也不妨碍微信纯社交应用的基因。)有了这些刚性社交需求,以及腾讯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设计,微信足以成为移动社交应用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可是,腾讯绝不会满足于此。
 
  因为腾讯作为一个公司,一个上市公司,必须对盈收负责,对投资者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能理解手握3亿用户在小马哥看来只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站台票”而不是“船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拥有3亿用户却不拥有商业模式的时候,与其说是一种资产,不如说是一种负债。目前,在整个行业尚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之前,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游戏,比拼的最大资本就是用户数,以至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公司排名的标准也是以用户数论之。再说,现在运营商最近就微信等OTT业务占用过多信令问题(实际是微信对电信运营商的语音和视频业务形成了巨大冲击,造成了利益损失)放话要对微信收费;在第二届岭南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工信部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严禁他们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微信不会大幅收费。言外之意似乎是对微信收费势在必行,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所以,在内外压力之下小马哥那么说并非谦虚。以他低调务实的作风与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来看,若微信久久不能探索出一条合适的商业模式来,腾讯的未来发展或者说公司市值必将受到制擘。于是乎,谨慎如小马哥,也不得不宁愿牺牲一些用户体验,给微信穿上商业化尝试的外套,一点点去探索微信创收的可能方式。
 
  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自古忠孝难两全。一个产品再好,用户数再多,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实现用户需求价值,而不能基于此去实现自身的财富创造,那么这样的产品是公共产品,提供者应该是政府而不是企业。虽然熊彼特所描述的企业家是应该具有创新与冒险精神的,但是企业的本质永远是逐利的。至少,只有当企业通过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后并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财富基础上,企业家精神才能实现其效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重构。就像阿里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微信对运营商业务的冲击一般,在大趋势之下已不可避免,且无法阻挡。
 
  只希望,腾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能好好从微信的商业化实践中与众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把互联网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深,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与愉悦。最后,祝愿腾讯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