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其实是三类信息组成的:点对点通讯、群聊天和公号信息。前两者属于用户的私人信息,最后一类则属于广播类信息。公号信息其实很大一块是“推送型”信息(比如很多自媒体账号),而推送这种手法,时间长了信息多了,用户会腻味。大量的推送信息掩盖了用户的私人信息,不是好的用户体验。
一方面,微信是注重于人际传播式的社交,而不是注重于大众传播式的广播;另一方面,微信公号的本意应该是一种公号主持者与订户之间的互动,这就意味着信息产生之初,是订阅者发起的——这就是标准意义上的客服:消费者提出需求,公号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其实更容易将原本的沟通属性延展成服务属性。首先点对点的社交模式,使得微信很适合企业面向消费者提供客服之类的功能——但需要注意,不是营销功能。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愿意公之于众,特别是在有纠纷的时候。其次,当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后,其单向传输为主兼具一定互动功能的特点,有一些企业可以拿来做公关宣传,假如该企业有足够的历史和品牌故事可以讲述的话。
所以,微信的重点是通讯系统。通讯不是广播,通讯是用户主动发起,广播则是用户被动接受。今天有不少自媒体账号积累订户达到几万之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但要继续利用好微信的资源,恐怕得多在“用户发起”的维度上思考一下。无论是人工维护也好,技术维护也好,可能需要再投入一些。吸引到订户然后天天推送信息,在未来的微信生态中,可能是不太受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