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奈《吹笛少年》,很有东方的梦幻感觉,平面化,不是很客观。毕沙罗的作品乍眼一看是现实主义作品,但是仔细看则是资产主义独有的休闲和情调,然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些隐藏的内容,即假现实因素。
与以往相比,印象派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色彩不同。第二,表现不同。第三,强度不同。这个强度是客观描述所没有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将看到的客观现实用比较概括的方法进行描述。
德加早期是安格尔、达维特的学生,很有古典主义的影子,但又与古典主义有所不同,表现在色彩刻画上。德加的人体和舞台系列非常美,与古典主义人物画相比,首先构图不同,古典主义构图宏大,人体刻画得像青铜一般,肌肉很结实,结构有力量。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古典主义,首先结构准确,其次华丽唯美。而印象派的构图慢慢简单化,且描述的场景与角度变化很大,对人体的表述也完全改变了,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史诗般的构图,没有完美的对象,却更接近真实感受到的人体,第一自然,第二随性,不需要内在内容的支撑来表现题材,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次是色彩,德加完全通过色彩来表达一种场景。
德加表现的生活场景有些像摄影,是对稍纵即逝的抢拍,不是永恒题材的表现,也不注重大题材、典型题材、典型人物,而是重视生活的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一个侧面。眼光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不只用一种主观态度去看社会,而是慢慢多元化、多角度、多取材、多取向地看待社会,这是印象派一个极大的变化。德加描绘的场景非常轻松,光影变化非常具备绘画感,这种绘画感是抛出题材之外的愉悦感,这是印象派之前所没有的。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的变化,让我们了解和感受,从而达到对绘画更深的理解,这种方式是印象派开始的。如果将这种题材放在传统艺术中完全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绘画,因为太潦草,但在印象派中反而是一种新鲜的尝试,这种新鲜感非常重要。
修拉是印象派稍微晚一点的成员,他很有意思,一个人竟创立了一个流派,叫作点彩派。印象派的绿色是由黄蓝两种颜色并置,而修拉运用点彩,将一点一点的颜色互斥对比,即把不同的颜色并置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感受。《大宛岛的星期天》,三米多高,色彩并置给人完美的感觉,不同颜色的点点在一块时产生了一种视觉差距,形成了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印象派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对后来的艺术发展影响颇深,西方美术史的进程中,修拉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叫作色彩并置。今天的西方艺术作品,通过色彩并置为表现手法的一些绘画,其源头可能都在修拉。我们要记住富有创造性的历史节点,记住印象派艺术家们极富探索精神的创作。
雷诺阿也是印象派一员,主要描写人体,画的非常“奶味”,他用的颜色非常粉,给人很美很甜的感觉,而且画的非常丰满。作品中的女士穿着裙子,除了亮度的几处颜色偏暖一点外,背景几乎是淡蓝色,冷暖对比表现得非常明显。背景以冷色为主,中间还有几块暖色,是草地上的光反上去的效果,这几块暖色非常重要,通过它们来表现对象的亮面和反光效果,而暗面就是偏冷的颜色,印象派之前的绘画描述客观现实时通过明暗来表现变化,比如达芬奇画的鸡蛋,而印象派则通过色彩,且描述的非常高级。雷诺阿的人体具有古典主义气息,比如人体的形态、坐姿,透露出很强的古典主义美,古典主义第一有份量,很扎实的感觉,有一种建筑感;其次结构稳定,像山一样的构成,不飘。德加表现的是过程中的人体,在运动中、舞蹈中,或是场景中一闪的瞬间,而雷诺阿的作品很稳定,人体的动作一定会保持很长时间,所以更具备古典主义特征。
毕沙罗的画比较热情,色彩并置更加强烈一些,猛一看特点不明显,但是后期特点非常突出。毕沙罗描述的几乎是最简单的风景,却表达出了最强的感受。巴黎街景,雨后湿漉漉的感觉,以往几乎没有哪位艺术家描述过这种感受,地是湿的,空气是湿的,看了就感受到闷热的温度和程度,真是一绝!画风景以色彩表达出这种感受,是最高级的。印象派题材风景居多,人物极个别,比如德加、雷诺阿,主要还是以描述自然为主。
总结一下印象派,一是色彩,二是强度,三是温度,四是描述,五是简单,六是表现,这些因素把一些人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所谓的沙龙,搞印象绘画,现在看来,在当时似乎不是一个很正面的名称,有点嘲讽的口吻、不屑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印象派对以后的艺术流派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接催生了后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