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分享到:

Xtecher专访达闼黄晓庆:什么是云端机器人?

时间:2016-07-28 10:26:51 来源:Xtecher 评论:0 点击:0
  黄晓庆,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任职,曾任美国UT斯达康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曾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云端机器人”这个概念,始于黄晓庆。即便是人工智能行业,很多人仍对此“不明觉厉”。到底什么意思?

5G,这个会将网络通讯提升到1G/s的技术,约2020年可以开始进入商用。“对于人类来讲,4G够了。5G是为云端机器人设计的。”

2011年,他在斯坦福遇到一位教授生物工程系教授。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你知道人的大脑有多复杂吗?1000亿个神经元,是生物界里已知的最复杂器官,是一个相当于有1000亿个芯片的计算机。而一个大脑耗电多少呢? 40瓦。多重?平均1500克。所以——大自然经过40亿年的进化,做成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机器。而要是我们用芯片做一个具备这样功能的大脑,得重2000吨,耗电27兆瓦。什么叫27兆瓦?是10万个家庭,一个中型城市的耗电量。所以很明显,你要想做出来一个跟人一样聪明的电子大脑,它会是巨大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扛在一个机器人的肩上。”

“这是个很粗犷的研究,我们并不清楚智能是怎么产生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一点:智能是一个复杂度的结晶。人脑是大自然复杂度的巅峰。”

“而大脑有大脑的短板。它慢。大脑的工作频率大概是500Hz到1000Hz之间,而计算机可以工作到几GHz,比大脑快了100万倍。你看,从重量比,计算机比人的大脑重了100万倍,从耗电上讲,又多了100万倍……从物理学上说得过去:人的大脑轻、低功耗,但是很慢,计算机重、多功耗、但是快。我是一个工程师,当我看见这个的时候,我就想造出来个机器大脑,我可以卖给无数机器人共享。”

架构师出身的黄晓庆,总带着某种“上帝视角”的宏观感。他继续描述着他的新大陆:

“在2012年,又有一件更惊人的事情发生了:4G,从2011年开始进入市场,速度到了100兆,而网络的延迟你知道降到了多少吗?50毫秒——3G的时候网络延迟是200-300毫秒,这是很重要的事。”

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4G的延迟,已经降到了人类感知不到的程度。

“我们的大脑是个中央控制系统,通过神经网络把指令发到身体各个部位,包括心跳等无意识运动也是由大脑控制的。所以很自然的一个问题:人的大脑向身体各个部位传信息的延迟是多少?答案是:即便是从大脑传到眼睛,也需要30毫秒,而到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关节、肌肉,它的延迟是到180毫秒到240毫秒,也就是说人类平均从大脑到身体某部位的信号传输需要100毫秒以上——而在4G时代,从网络的这端到那端,只需50毫秒。”

“所以我突然发现!如果我设计一个云端架构,把机器人的大脑放云里,中间通过一个网络,下面接上一个阿凡达——只要我这个网络传输的时间是在100毫秒之内,那我就跟人没有差异!所以,脑袋在什么地方无所谓!”

这件事,黄晓庆2012年想明白了。这件事带给他的兴奋感,正如1996年他想做软交换机一样。彼时,是一样的离经叛道、天马行空。可别忘了,那一次他的确预判的很准。

而从商业角度,这事儿也让人兴奋。

“在2009年我提出:要是全中国人都用了手机中国移动怎么办?渗透率等于100%,饱和了,所以我那时候就提出一个观点:‘把手机卖给非人类使用’。云端机器人使用的带宽是人类用的手机的100倍——对于运营商来讲,当然是好事。我觉得这个时代不止是通讯产业的革命,这是人类的一场工业革命。”

“在我看来,能称之为工业革命的,至少要100倍以上的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实际上只发生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机械工业革命,蒸汽机、内燃机、铁路、公路;第二次,电器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动机、交流电;第三次,计算机、网络、互联网。那下一次是什么呢?机器人。人类终于要把自己给造出来了。”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布局,让达闼的起点如此之高?

既然要做云端机器人,英文就叫CloudMinds。中文“达闼”音译自“Data”。除了“数据”,它还是《星际迷航》里一个机器人的名字,是黄晓庆最崇拜的机器人。“‘闼’,最开始我也不认识,跑去查字典,发现是‘推门而入’的意思。这个寓意太好了,马到成功。”

他做达闼,显然不是小打小闹。他心里的架构关乎整个人机共生的未来形态,决非一款产品可以解决。“严格地说,我把我们的商业计划按照10年的规划来分解,每个时期的业务方向都不一样。你不可能带着所有的团队给你进行一个10年的长工,必须要做一些阶段性成果来变现,而且要能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架构师黄晓庆开始了他的运筹帷幄:要想出一个长达10年的宏伟计划,并把每一步恰如其分地分解,环环相扣、依次变现——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他花了2年时间,从2012到2014,终于把他心中的一整套架构想明白了。

“慢慢地想快快地干。”终于,他决定出发了。

又要实现远期巨大的目标,又要尽快产生变现业务,黄晓庆的棋子,开始了他的走法。

第一步:推出MCS(移动内联网)。

▪ 什么是MCS?——一个绝对安全的隐形网络

当我们提起“云端机器人”,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它的三个组成因素:

云,即大脑;

网,即神经;

端,即阿凡达,是机器人的本体,是终端。

“当我们仔细分析,你会发现‘网’是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呢?假如你把一个机器人带回家做家庭保姆,你上班去了,你最担心什么?是机器人被黑了,被别人控制了。信息安全问题是任何一个用户都无法忍受的。因此,如果我们说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云端机器人的世界,‘云网端’里最核心的是‘安全的网络’。”

智能在“云”上,“端”只需要传感,不需要去承担智能的任务,不需要计算和决策。“这个逻辑其实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人类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放一些神经器官,但大自然证明这个东西不工作。我们的器官可以有肌肉记忆,但指令一定来自大脑。市面上部分人工智能创业者希望把智能做到端,其初衷是安全。因为他们没有信心自己搞一个安全的网出来,这事太大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实现一个绝对安全的网络?

黄晓庆继续推演:“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就提出来:一个安全的网络必须是隐身的网络。就像穿上隐身衣的哈利波特,黑客就没有办法攻击了。所以,我就设计了一整套云、网、端的架构,来支持‘隐身’的网络——这就是MCS(Mobile-intranet Cloud Service,移动内联网云服务解决方案)。这个网络,和互联网没有交集。它是和互联网平行的另外一套网络。

打个比喻:如果说现有的网络是一套高速公路系统,MCS就像另外铺了一套并行的快速路——和原有的道路完全是物理隔离的。

而这套“网”的商业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可以服务机器人:物联网、企业信息化、金融、医疗……几乎所有严肃行业都需要一个新兴的网络架构来保证信息安全——而这套的“网”,就成了达闼第一阶段变现的法宝。

那么,MCS究竟怎么做?

达闼并非自己造基站、造光纤,而是借助OTT(Over The Top)技术,借助目前的中国移动基站,“在中国移动和其他运营商关键的交换中心放我们网络的节点,和中国移动网络形成有机融合。”

一套完整的MCS,要云网端三管齐下。

“网”的问题解决了,就打出了第一手牌——安全牌。

关于“端”,黄晓庆的理想是“我们不做玩具,服务的一定是刚性需求。”这方面,达闼也有不少进展——前阵子刚推出了“导盲机器人”,而今年年底,达闼将推出今年的重锤,名字现在保密,是一款“达闼手机”,它将能够运行两个以上完全互相独立的操作系统,实现绝对的安全。

云方面,也得改。“不能用传统SaaS的概念。传统SaaS概念就是开酒店。我开个五星级酒店你来住房间,要是酒店被黑了,所有入住的都被黑了。我们要反其道而行,造别墅,我们做物业公司。你不呼唤我们,我们不会到你家来。传统的云计算是用户把数据给运营商,我们的做法是私有云计算,用户用自己的私有云保护数据,我们把应用给他,帮他装进去。你不用担心信息会泄露——我们作为一个机器人运营公司如果被黑了,相当于物业被黑了,可每家人的钥匙我也没有,黑我也没有用。”

“此外,我们的网络是一个架构的革命,叫‘人工增强机器智能’。怎么让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数据可以不断自我增强?你想,在云端里面,除了算法以外还能放什么?放人。人不能陪着端,但人可以在云上盯着,机器决策不了的情况人就帮它决策。如果这个体系一直运转,我的算法就会越来越充分……这就变成一个商业问题:如果我一个机器人派一个人盯着肯定商业行不通,但如果10个机器人派一个人也许我死不了,如果100个机器人派一个人我就发了……这个架构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自我增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