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分享到:

医疗界专家对话互联网创业者按下“和谐医患”快捷键

时间:2013-12-24 16:38:15 来源:国际商报网 评论:0 点击:0
  2013年12月24日 北京--日前,百度德尔塔俱乐部举办了第三期精品沙龙,邀请到10余名医学界顶级专家、学者,和互联网专业人士齐聚3W咖啡,就互联网时代的医患关系展开了深度的讨论。尽管此次沙龙为闭门会议,还是有不少业内专业人士慕名而来,会场座无虚席,来宾们都发表了对改善医患沟通的看法。会议从人文、心理、法学、传播学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的案例,引起在场人士热烈的讨论。
图一:李惠娟 资深医事诉讼律师

  避免顾此失彼--诊疗期望值管理

  医生在手术室里经常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一个肿瘤的切割引发的连带影响,非一言两语能解释明白。来自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肿瘤科临床大夫蔺宏伟,用了“电光火石之间,兔起鹰落。胜,笑傲江湖;败,折戟沉沙”描述亲身经历,那是一位得病17年的肿瘤患者,辗转多家医院之后来到了长庚医院。由于肿瘤不断长大,积压了其他器官和静脉,这原本就棘手的案子总在紧要关头因失血过多而被迫中止,唯一的办法是切除部分器官和静脉,然而风险极大且有违常规。尽管蔺大夫最终成功为患者切除了35斤重的肿瘤,治好了病人,但他感慨这种走在常规边缘力挽狂澜的经历,并不都有美满的结局,有时候即使尽力了还是面临法律诉讼。与会的医生们都默默点头表示理解,在手术台前运用逆向思维,冒着风险抢救病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资深医事诉讼律师李惠娟女士表示,她并不鼓励医生们都铤而走险。她认为医者行医不能违背“天理、人情和国法”这个规律。据观察,目前中国的医生都在超负荷驾驶,医生一味地勇敢,“救人心切”反而顾此失彼是不可取的,医疗机构有必要增进培训,教导医生们采取合乎法、理、情的方法啊规避风险,并通过沟通赢得患者信任。

  李律师分析,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很多面,而冲突的导火索往往是医患双方对诊疗结果的期待存在偏差,因此对患者进行风险教育及沟通攸关重要。这其中包括让患者加入诊疗初期的探讨,使其明白所要承担的风险,在沟通的过程中取得对方的信任。在医德之上,先求沟通的智慧,取得主观的意愿,构建信任。以截肢为例,医患双方除非不得已的情况,都会竭尽所能抢救肢体,然而伤者体质、受损程度、治疗时间等变量,都会加大了手术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医生们通常是风险的第一承受方,即需要面临医学技术以外,人文层面的考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集体利益在个人之上,医患沟通中的“患”在此情境下多了家庭的概念,即在诊疗的过程中,患者家属有权参与并追究,于是医生在沟通诊疗方法的时候,需要将患者家属纳入主要沟通对象之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他们说明手术及风险,同时进行手术期望值的管理。

  由信息、认知程度的不对称所导致的矛盾,是医患沟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当越来越多医生在微博、微信上建立个人账号和粉丝们沟通时,德尔塔俱乐部的专家们指出,新媒体的运用只是互联网工具的小分支,风险沟通和期望值的管理往往难以140字、或一篇单向传播的文章所能解决。互联网仍然有许多功能有待被医疗界发现和使用,比如借助互联网,按照不同诊疗阶段和患者进行沟通,提升患者体验。

  问诊过程只是患者体验的一部分
图二:侯胜田教授 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根据沟通对象、场景,制定沟通策略的医患沟通模式,在学术界已研究多时。鉴于国外的理论不适应中国的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侯胜田提出了相对接地气的“医患与患医”沟通模式,按照双方沟通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就诊前、就诊过程、诊疗后的跟进。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6S延伸医患沟通模式”,即预备、融入、互动、教育、商定、维系6个阶段,将“医”和“患”之间的沟通从个人对个人拓展到集体对集体。目前,国内医患沟通最大的问题是时间有限,有鉴于此,利用网络技术解决现状成为当务之急。

  国内不少医院都开始采用这种延伸沟通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微博、微信的公众账号去传达健康知识、公布医院的新政策,这种模式让患者在就诊以外的时间,与医院方建立初步的认识,实现双向实时的沟通。

  过去3年,候教授带领团队对108家医院(大多数为三级医院)进行了研究,对医院管理层、医师和患者都进行了调查。有充分数据证明,患者对整体医疗满意度不高。侯教授认为这些测评是数据的积累,在未来应该更多关注患者“不满意”的测评,才能有的放矢,更具意义。

图三:协和余可谊大夫

  刚入选2013年度医界十大焦点人物的余可谊大夫,是最早一批运用互联网的医生,他创办了协和青年之家网站,目前经营个人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他分享了从最初科室网站建设,到社交媒体运营的经历,向医生们指出了新媒体时代,小至医生、大到医院,品牌建设都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意识到效率的重要性,但同时他认为效率高不代表与病人交流的质量高,套用侯教授的延伸沟通理论,医生利用诊疗期以外的时间建立个人品牌,会大大增加沟通的效果,余大夫说“和有品牌的医生沟通,比如张强老师,花三分钟(沟通)的效果和跟没有品牌的医生花半个小时(沟通)的效果,是一样的。”

  侯教授的数据指出两个关键医患沟通时间:等候就医和诊疗后的追访,是急需互联网技术支持的节点。借助移动互联网,向患者进行诊疗后跟进、满意度测评、康复管理都将大大提升患者体验,降低医患矛盾。医院及医生的品牌建设,有助于降低沟通成本,提升沟通质量,这其中的益处在体制外的体验更为显著。

  体制内或体制外 互联网才是病患依从的正解
图四:张强医生

  病患依从的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许多患者是冲着医院去就医,对于医生并没有太多了解。作为中国自由执业先锋者,张强医生认为通过互联网建立个人品牌对他有深远的意义,“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今天还是在体制内”。如今,通过微博、微信,病人们关注了其每天的动态,不仅解决了信任问题,更促进病患依从的难题。然而新媒体平台仅仅是品牌建设的助推器,其中不可或缺的条件还有团队、服务和技术等各方面的配合。张强医生所理解的互联网是能满足:咨询随访、科普宣教、品牌展示、远程会诊、医患关系、档案记录、交流学习等需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尉建峰,如今还身兼互联网创业人的职责,他成立的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出品了一款名为“掌上浙一”的应用,让患者们在手机上进行挂号等一系列繁琐的行政工序,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他表示移动互联网帮助了医方收集病人信息,然而国家目前尚未有完善的体系保护这些数据,除此之外,还有互联网数据接口的问题,如何打通医院体系,全面实行云端病历、数据收集等,是一条漫长的路,尽管如此,他表示“这个(移动医疗)去做了,人家才重视这个问题,你不做,问题永远存在”。

  本次活动由百度支持的德尔塔俱乐部主办,3W创新传媒和《健康界传媒》协办,主编戴廉表示“医疗圈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相信移动互联网将会带着医疗进入全新的格局,此次讨论从医患关系切入非常合适,这是一个可以从小事做起,慢慢改变的现象。我们非常高兴能成为德尔塔俱乐部的伙伴,一同组织这次会议。”

  在介绍这期活动背景的时候,百度市场部,高级产品运营经理、资深营销顾问曲博说“百度希望德尔塔俱乐部可以成为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专门为不同行业的中坚力量而设。医疗一直是很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移动行业的人开始关注医疗、健康这一领域,我们相信这个需求非常大,但是两个行业必须像齿轮一样紧密联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这次沙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延续会议上讨论过、未讨论的话题,继续在会员中进行。”
图五:德尔塔俱乐部沙龙第三期嘉宾合影

  关于德尔塔俱乐部:

  由百度支持的德尔塔俱乐部,是一个自由交流思想、跨界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组织。德尔塔代表着数学中的变量符号,这个俱乐部也由那些渴望变化、拥抱变化、创造变化的人组成。德尔塔俱乐部每月组织一场精品线下沙龙,每次限额不超过15人。深度碰撞,分享思考的乐趣,是德尔塔活动的宗旨。德尔塔希望由互联网出发,向着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提供一个信息分享、思想交流的舞台。
(编辑:国际商报网  www.shangbao.net.cn)